close

平面媒體類

新聞採訪報導獎

客家文化系列報導.jpg

作品名稱      客家文化系列報導 

服務機構      自由時報

參賽人/代表   王蘭英、李信宏、羅正明、沈繼昌、謝武雄、蔡孟尚、王錦義、廖雪茹、洪美秀、張勳騰、傅潮標、彭志光、楊倩慧

作品介紹

樸實的客家文化是當今文化主流之一,為發揚客家文化,自由時報北部中心特別規劃「客家文化系列報導」,希望喚起客家族群重視、珍惜自己的文化、產業等,進而激發愛鄉愛土的情懷;也讓一般大眾藉由媒體的報導一窺客家文化之美,認識與了解客家事務,進而相互尊重不同的文化傳統。

入圍理由這是規劃得相當認真的系列專題報導,含括的面向廣,包括了:服飾、飲食、文學、農業、鄉土人文、戲曲,傳媒、建築與學術,可謂面面俱到,專題中除可見豐富的客家元素外,切入的角度也不落俗套,看得出參賽團隊的用心。

 

好樣創意客.jpg

作品名稱     好樣創意客 

服務機構     商業週刊

參賽人/代表   曹秀雲

作品介紹

透過飲食、建築、音樂、藝術不同領域、具有創意的客家籍專才,呈現客家傳統與現代結合,從傳統脫胎展翅的新樣精神。包括廚師邱寶郎、布袋戲師傅黃武山、建築師謝英俊及音樂家羅思容等四位將客家文化融入創意,激盪出新火花的傑出人士。當硬頸客家人發揮創造力、冒險精神,其爆發力與影響力往往比一般人來得更為深遠,它不一定炫目耀眼,卻持久不會消失。

入圍理由

本專題從飲食、建築、音樂,與藝術等不同領域切入,介紹具有創意的客家籍專才,使讀者認識具現代感的客家專才,文筆流暢、規劃完整、版面清新,堪稱佳作。

新聞攝影獎 

洗衣場是消息傳播站.jpg

作品名稱     洗衣場是消息傳播站 

服務機構     聯合報社

參賽人/代表   林順良

作品介紹

洗衣場是消息傳播站作品.jpg

冬天裡,屏東縣萬巒鄉鹿寮村的一天上午,溫煦陽光照在公共洗衣場,水波粼粼,阿嬤站在水上洗呀洗的,看到鏡頭朝著她們,笑了!
阿嬤笑得燦爛,連洗衣板上的衣服,也好像跳了起來,她們說,年輕的、嫁來台灣的大陸、越南新娘都洗完回家了,「拍我們,不好意思啦!」,這座洗衣場已卅幾年,年輕的村婦變老了,沒想到,新來的年輕媳婦,寧願放著家中洗衣機,也要到洗衣場和她們一起洗衣。
她們知道,手工洗衣很有感情,最在乎卻是,這裡是消息傳播站,村中快樂、憂傷、高中金榜的,從沒漏過任何一件。

入圍理由

浣衣婦女,本是客家庄特色,這種場景時下已不多見,能捕抓到這種稀景,再現示人,發人思古之幽情,具新聞價值。

新聞評論獎 

心懷客家 認同本土.jpg

作品名稱     心懷客家 認同本土 

服務機構     客家雜誌社

參賽人/代表  張鎮、鄭旭浩、邱榮舉、陳康宏、徐煥昇、陳石山、何來美、張美煜、張義品、林國隆

作品介紹

本次參賽的十篇文章中,討論語文的有四篇,論述文化的也有三則,其他述及多元族群、選舉文化、運動回顧的也各有一文。事實上,客家文化內容多元,彼此交融、疊合,難以分割。上述四篇有關語文的篇章,觸角伸向相關立法,或制度、政策的檢討、重建,乃至文化傳承,範疇恢宏。文化論述的三則,除了在文化傳揚的創意方法、新觀念多所著墨外,也與語文息息相關。至於族群、運動、選舉的三篇,除了有語言、文化的影子外,也簡約透出客家族群過去與未來的訊息。

入圍理由

此系列評論、主題均環繞著客家相關議題,面向廣及政治、文化、語言,文字平順,論述能力佳。


破除「蚊子館」的績效迷思.jpg

作品名稱     破除「蚊子館」的績效迷思 

服務機構    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

參賽人/代表   盧思岳

作品介紹

當「蚊子館」的新聞成為全國熱門話題的時候,盧思岳先生以台中縣石岡鄉的土牛客家文化館為例,直陳報導謬誤之處在於:關於營運績效與使用效能只著眼在營業收入和參觀人次上,卻忽略了社會教育、文化傳播才是文化館舍發展的主要目的;也點醒了地方小型館的發展具有「在地化VS.全球化」的文化認同與社區營造的意涵。
文章針對近年蓬勃發展的地方文化館之興設與營運,提供政府、民眾及第三部門團體許多深刻的反省和啟示。 

入圍理由

雖然只有單篇作品參賽,但評論有理、有據,是不錯的評論作品。

地方新聞報導獎 

做客台北 客家鄉親都會尋根系列.jpg

作品名稱     做客台北客家鄉親都會尋根系列

服務機構     自由時報

參賽人/代表   陳璟民、林曉雲、林恕暉、洪敏隆、陳曉宜、劉榮、林相美、林秀姿、楊久瑩

作品介紹

一個沒有義民廟的台北市,義民祭典一路走來二十年,全靠著客家鄉親的堅持與努力。
一個開枝散葉的台北新故鄉,客家新文化正在生根、深耕,以客為尊的新時代,將傳統與現代交融出獨特的品味。
有別於傳統地方新聞對客家文化的著墨,「做客台北」聚焦鮮少被關切及披露的都會「客」題,專題中融入了「反思」的元素,充分讓鄉親「發聲」,透過本專題對都會客家議題的關切,希望為客家人深耕台北,帶來更多發展的契機。

入圍理由

這是一系列客家議題的報導,主題涵蓋面廣,且於報導中能納入反思的精神,不落俗套。尤其注意到台北都會中過去隱而不顯的客家族群,給人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。

 

作品名稱     人文步道系列 

服務機構     自由時報

參賽人/代表   席艷俠、王錦義、劉晉仁、朱苾伶、沈繼昌、羅正明

作品介紹

文學是人與土地共鳴下的結晶,客家文學大老的作品,所要表達的,正是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悲歡喜樂的生活哲學,若能引導一般民眾接觸、導讀,相信對啟發國民心智,樹立正確人生觀等都有正面助益。
人文步道系列的亞細亞的孤兒作者吳濁流、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、客家大老鍾肇政,策劃主旨就是要發揚人與土地的關係,將文學融入生活裡,帶領讀者以旅遊方式,一起去探訪作家創作的心路歷程,讓民眾領悟到,文學反映著你我周遭的生活點滴,從中尋覓生命感動的力量。

入圍理由

本系列分成吳濁流、鄧雨賢、鍾肇政進行介紹,版面及內容規劃得宜,報導深入,堪稱佳作。雖未特別強調客家元素,但在洋溢人文風格的書寫中,對客籍先賢的仰慕自然流露,不落俗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akkahja 的頭像
    hakkahja

    第五屆客家新聞獎

    hakkahj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